9月22日晚,设计学院“常工髤造”非遗主题文创品牌打造系列公开课第一课“随方制象”在天工楼B座“常州非遗传承研修中心”开课。本次系列公开课以艺术设计类学生入学初期的通识课程《民间工艺美术》为立足点,以“常工髤造”非遗主题文创品牌塑造为模块内容,通过“随方制象 视觉漆艺”“制具尚用 文创漆艺”“各有所宜 集市漆艺”三部曲联动,探索“政校行企联动、‘校内教师+非遗大师’组队、理实一体浸润式授课”的特色通识课程改革新模式。本次课程由校内专任教师金心亦、校外兼职教师、古琴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朱必清担任主讲,2023级艺术设计类新生全程体验学习,设计学院院长刘文斌、副院长段笔耕旁听。
本次课程由“解锁漆艺”“玩转漆艺”“乐享漆艺”三个循序渐进的板块组成,采用了“视、听、触”联觉并用的教学方法,引导同学们了解漆艺的视觉质感与现代运用,逐步上手漂流漆扇的制作工艺,在沉浸体验的过程中经历“获得——转化——评价”的主动学习过程,多维度搭建认知结构,释放“好奇——胜任——互惠”多层内驱力,体会到东方文化追求的清、微、淡、远的审美意境和艺术精神,明白传统文化的“高雅”而非“高冷”,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。除此之外,本次课程也是一次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,潜移默化引导新生们树立正确“三观”。同学们表示,作为艺术设计类学生,一方面了解到了“漆艺+”非遗品牌的概念,开始代入性思考如何在传统漆艺的基础上,综合考虑现代人的审美及实用价值,探索大漆与多材质融合的可能性,开发出既可以艺术又可以生活,既可以传统又可以现代的系列漆艺文创产品;另一方面,在了解到非遗传承人朱必清老师斫琴、髤饰、研修的心路历程之后,感触很深。一年只有十几把琴产量的朱老师,依然坚持着纯手工制琴的理念,并没有为了提高效益而扩大产量。正是因为这种大国之匠的拳拳赤子之心,才让“斫琴髤饰”这一手工艺在喧嚣的都市中愈发让人迷恋和陶醉。
“通专融合”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“利器”,正在被高职院校广泛地推进建设。守匠于心,育匠于行,设计学院以培养艺术设计高素质技能人才为己任,尝试从课程体系的类型融合、内容融合、阶段融合这三方面协同发力,从根本上谋求改革的突破。本次系列公开课旨在引导新生在入学初期就能沉浸式体验“常工髤造”非遗品牌“作品——产品——商品”裂变的全过程。从校内到校外,从课堂到集市,学生着力从教师们言传身教下的“小萌新”,成长为学院非遗文创品牌代言人。初心筑匠魂,匠心育匠人。教师在践行中深刻理解设计学院对学子们“勤于传承、善于制作、敢于创造”的殷切期望,共塑工程学院的“金字招牌”。(设计学院?金心亦?/文 赵勤?/摄 段笔耕/审)